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评《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吴 超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凝结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毁之不再生,催之不可成。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更是现代经济、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内蒙古是文化大区,历史文化资源非常厚重,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多民族共生、共荣,创造了丰富独特的草原文化。厚重的历史资源遍布全区,如蒙元文化、红山文化、大窑文化、朱开沟文化、秦直道文化、昭君文化、辽文化、阴山文化、河套文化等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内蒙古境内物质文化遗存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亦为数不少。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内蒙古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和魂。随着我国现代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基于目前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现状,为了能有针对性地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作有益之探索。以郝建平教授为首的学者们在长期研究积累的基础上,申请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并获得立项,经过课题组三年的不懈努力,完成并出版了《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纵观全书,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在研究内容上,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了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体系。
1.对物质文化遗产(文物类、建筑类、遗址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音乐舞蹈类、民间工艺类、风俗习惯类)等两大门类进行整体介绍、逐类分析。
2.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的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科学等价值进行分析,并对其保护、利用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对国内外在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方面一些有益的做法进行了借鉴,提出了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思路。
二.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亦能从书斋中走出去,进行实地的考察,全面科学的搜集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其主要特点如下:
1.在使用“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外,同时采取了实地考察的方法。
2.采取对比研究法。将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放在中国文化史的大背景下,将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与中原历史文化遗产、其它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相对比,探索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特性。
3.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艺术学、美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田野调查、比较研究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研究。
三.选题密切结合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
虽然有很多学者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但是对于如何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则是刚刚起步,可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作者能够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这一宏观角度,选择《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这一课题,正是基于当前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还非常薄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一现实入手的。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深入思考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四.可以为当今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借鉴:
1.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认识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
2.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宣传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3.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制定合理的文化遗产管理、保护政策。
4.充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在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应有的价值。
总之,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既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又需要社会的密切配合。《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是一部论证翔实、考证精审、观点新颖、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参考价值的著作。这部著作的出版,必将会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