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每逢国内、国际颇具影响的重大事件前后,《人民日报》都会发表署名为“任仲平”的评论员文章。时值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之际,2015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文章:《让我们挽紧和平的臂膀——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那“任仲平”到底是什么人呢?
任仲平,其实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
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全文4600字。这是人民日报第一次以“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任仲平“为名刊发评论。就是这个偶然的创意让“任仲平”开始了一段特殊之旅。20余年来,“任仲平”同志风雨兼程,写出近百多篇评论,他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
发展历程
15年前,一个偶然的创意让“任仲平”开始了一段特殊之旅。15年来,“任仲平”同志风雨兼程,写出55篇评论,他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
两个阶段
任仲平项目组组长、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将这15年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3年到2003年5月。初成风格阶段。每年一到两篇。选题上,偏重理论时政的大主题,宏观的理论性题目比较多。这个阶段10年之内,一共写了20篇,平均一年两篇。
第二个阶段:2003年至今,共有35篇。“任仲平”创作进入了有规模、有机制、有影响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2003年5月22日,胡锦涛同志对任仲平文章《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作出批示:
这篇文章观点鲜明,论述透彻,文字清新。体现了《人民日报》在政论方面的优势。望再接再厉,让“任仲平”这一优势“品牌”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进入新世纪后,“任仲平”同志一直在现任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同志的领导下,更准确地说,他也是“任仲平”同志,是很多任仲平文章的主创者。6年来,从人民日报分管理论的副总编,到总编辑直至社长,他的官职换了好几个,但一个职务始终没变:任仲平项目组长。也许正因为这种连贯性,造就了这个品牌,形成了“任仲平”创作机制。张研农社长概括为“七八条枪,七上八下,七嘴八舌”。
七八条枪
“七八条枪”,指的是一种组织架构。“任仲平”成员来自全报社,有社领导,有部主任,有资深记者、编辑,也有入社不久的年轻人。大家各有专长,平时各忙各的,任务一召唤,便跨部门选人组合,项目负责制,任务完了就散。所以任仲平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产物,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像获得总书记批示的《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一稿,有来自6个部门9个同志参加。《论三贴近》有7个部门13个同志参加。
七上八下
“七上八下”,指的是一种工作标准。大家精心、精致、精当,一稿、二稿、三稿,最终定稿,其间必经若干反复,以至推倒重来,直到所有人都觉得“还行”。成稿时,往往已脱胎换骨。比如,《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改了9稿,结构多次调整,段落再三修改,文字反复斟酌,题目是倒数第二稿才改定的。2008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走好全国一盘棋》,写了近两年,初稿4万多字,改了14稿。2007获中国新闻奖的《长征,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改了11稿。
七嘴八舌
“七嘴八舌”,指的是一种民主风气。在“任仲平”内部,即便对社长、总编辑发表的意见,无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谁都可以表示不同看法。这样做,有时是为了文章框架,有时是为了主要观点,有时只是为了一个字词或标点的用法,实在统一不了,甚至会通过“票决”的方法来定夺。
获得荣誉
20多年来,“任仲平”同志风雨兼程,写出近百篇评论,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得到新闻届同行和专家的认可。任仲平同志多次获得中央领导的表扬,被称为人民日报的政论优势的集中体现。任仲平同志还得到广大读者的赞扬和喜爱,每一篇之后都能接到很多读者来信,有的地方还在广播中全文播送,网上转载颇多。
2010年10月27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任仲平的评论《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以现代化为主线,以新的视角,深刻阐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信念,获得中国新闻奖。至此,“任仲平”已经八次荣获中国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