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部分师生赴沙尔沁开展田野调查
2019年9月25日,在学院大力支持下,由刘晓堂、王龙两名老师带队,2017级“口述资料收集与整理”课程与2018级“华建历史档案整理小组”的21名同学走出课堂,深入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进行田野调查,开启了第一次“田野”之旅。此次田野调查相继走访了阿善遗址和沙尔沁、海岱、土合气、大巴拉盖四村。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感受原始先民的生活环境;“进村找庙,进庙找碑”,观察村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场所,对寺庙内碑文进行识读,并与村民交谈了解当地风俗。通过本次田野调查,同学们与“田野”“历史”面对面,在已有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历史学田野调查的一般方法并进行了第一次实践尝试,收获颇丰。
本次田野调查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老师带领同学们认真学习田野调查以及口述访谈等研究方法,提前熟悉调查目的地的历史文献。9月25日清晨一行人按照原计划出发。
阿善遗址,依山傍水,汩汩甘泉顺屹膝盖沟流淌而下。登上东台地后,王龙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遗址的发掘状况、文物去向和遗址周边环境等,随后悉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离开前一行人在遗址碑处合影留念。

在沙尔沁村财神庙(又称普化寺),刘晓堂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一同观察了寺庙的外部建筑结构,尤其是山门和钟鼓楼处的雕刻、彩绘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大家猜测了这些历史信息的可能来源和出现在寺庙的原因。随后我们了解到山西人有“先建庙,再盖房”的习惯。寺庙建筑保存完好,从山门、钟鼓楼到东西配殿、正殿,硬山与歇山交相呼应,雕梁画栋,足见当地人对寺庙的重视程度。正殿内存有两通修庙碑,分别记录了建庙的时间、缘由、功用以及施银等信息,是了解寺庙修筑初期状况的有力依据,也是此行收获之一。



随后,在海岱村龙王庙所见与沙尔沁财神庙不同的是龙王庙的保护状况较差,寺庙内壁画脱落严重且几乎完全被泥浆糊住,在当地村民处得知仅存的一块修庙碑也曾被毁为两部分,经修缮后立于此,碑上有明显的断裂痕迹。王龙老师首先介绍了龙王庙的基本情况,刘晓堂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识读碑文内容。无意间得知在被毁寺庙一隅曾放置有另外两块断裂的碑刻,遗憾的是寻找无果,碑刻不知去向。


午饭后,我们来到了土合气村三官庙、五道庙和一座近几年刚经修缮的寺庙(当地人称之为“大庙”)。三官庙分别供奉“天”、“地”、“水”三官,根据牌位的信息,分别对应了“舜”、“尧”、“禹”。寺庙规模较小,庙前设有戏台,内部并非原貌,除三官塑像及牌位外,置有岳飞和杨戬塑像,墙壁两侧有彩绘,进门处分别挂有两面锦旗。之后,访谈了当地村民李奶奶,倾听了她记忆中的三官庙。



最后一站来到了大巴拉盖村,老村长据村史为我们介绍了大巴拉盖村龙王庙概况和当地百姓的见闻。大巴拉盖村的龙王庙被毁已不复存在,仅有门前的一对石狮保留至今,石狮上的文字呈现了一部分历史信息。


田野调查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之后还要结合其他类型的文献撰写田野调查报告,在记录本次田野调查的同时将我们眼中的“沙尔沁”呈现出来。每个人的眼界、观察视角的侧重点都有差别,相信在后期的整理过程中会大有收获。另外,本次田野调查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总结首次访碑的教训也是为之后的田野调查积累经验。
历史文化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不但重视打牢基础知识,更加强调学生接触学术前沿。2018年是口述史学诞生的第70年,历史文化学院在这一年踏上了口述历史研究的征途,今年是第二个年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我们喊出“倾听历史声音,重回历史现场”的口号,扛起摄像机,走出课堂、走出网络、走出故纸堆,走进田野,“进村找庙,进庙找碑”,用社会学、历史人类学、口述史学等学科的诸多方法,去发现新形式的历史资料,近距离接触“活的历史”。与历史对话的方式千万种,我们的征途并非星辰大海,而是在田野、在现场倾听历史的声音!
